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登记表
会议回执
稿约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授权书
  友情链接
22 中华医学期刊网
22 中华医学会
22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22 中国知网
2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重庆维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8卷 3期
刊出日期:2020-08-26

临床研究
视频
特殊环境战创伤诊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特殊环境战创伤诊治
145 脑冲击伤诊治的研究现状
刘媛 龙在云 李森 王海燕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1
在战斗中,由爆炸性武器引起的轻度冲击性脑损伤是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并对参战人员的神经和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爆炸冲击性脑损伤的诊断还需进一步明确,同时治疗方面必须考虑其是战争环境下发生的普遍性创伤和精神共病。笔者就军事人员爆炸冲击性脑创伤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及临床分类特征进行综述。
2020 Vol. 8 (3): 145-149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597 KB)  ( 270 )
150 高原环境下伤病诊治现状与挑战
李森 刘媛 龙在云 王海燕 高洁 王永堂 严军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2
高原环境最大特点是低氧低压、寒冷干燥、紫外线强、海拔落差大、气候多变、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卫生资源短缺。人员进入高原后,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会产生一系列改变,对人员驻训、伤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我国主要高原地区面临着边境争端、分裂势力斗争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等重大问题,因此,高原伤病对我军战斗力生成和后勤保障构成严峻考验,开展高原环境下的伤病救治研究具有重要军事战略价值。笔者主要对高原环境下伤病诊治的现状与面对的挑战进行概述。
2020 Vol. 8 (3): 150-153 [摘要] ( 379 ) HTML (1 KB)  PDF (471 KB)  ( 259 )
154 低温环境战伤防治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海燕 李森 龙在云 刘媛 高洁 王永堂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3
低温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战场环境,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以及代谢等均有较大影响,往往会加重原有创伤。在新时期国际局势不断变化及我军军事战略重点转移的特定背景下,重视并加强低温环境战创伤的防治研究及针对性的卫勤保障,努力提高救治水平,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笔者就低温环境战伤防治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20 Vol. 8 (3): 154-159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565 KB)  ( 240 )
160 爆炸环境下应激障碍诊治的研究进展
高洁 王海燕 李森 龙在云 刘媛 王永堂 严军 余静 伍亚民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4
随着世界军事格局的变动与社会经济的失衡,爆炸性事件越来越多,随之发生的伤后应激障碍亦引起安全与医疗领域的高度重视。爆炸伤后应激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是一类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生活事件直接引起的心理障碍。笔者综述了近期关于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护进展,旨在为研究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启示。
2020 Vol. 8 (3): 160-167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636 KB)  ( 237 )
168 高原环境下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与创伤性凝血病
曾东风 王劲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5
高海拔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区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时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是威胁伤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正常平原移居人群的凝血功能,出现高凝和纤溶抑制状态。高原地区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也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的难以纠正。根据既往研究,笔者提出了高原地区创伤性凝血病可能的特点,为后续指导平时战时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0 Vol. 8 (3): 168-170 [摘要] ( 351 ) HTML (1 KB)  PDF (394 KB)  ( 274 )
171 云南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伤救治培训现状和策略
余静 刘一佳 李森 杨策 严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6
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可直接影响战伤伤员的救治结局,该环境下的战伤救治策略必须与平原地区有所区别。合适的训练模式是提高当地战伤救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创伤防治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渠道。然而,目前相关现状和问题尚不明确。笔者以云南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为例,结合文献分析和赴云南边境调研工作的基础,对该地区战创伤救治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2020 Vol. 8 (3): 171-173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399 KB)  ( 147 )
174 姜黄素对干热环境热射病大鼠肾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李建瑛 康燕 杜江波 肇寅辉 许琴 董翔 张东辉 刘江伟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7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干热环境热射病大鼠肾脏损伤的病理变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PF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在SPF级环境适应性饲养1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常温对照组、干热对照组、姜黄素低浓度处理组(50mg/kg)、姜黄素中浓度处理组(100mg/kg)、姜黄素高浓度处理组(200mg/kg),每组10只。常温及干热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灌胃,姜黄素组大鼠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溶液灌胃,连续7d。第8天除常温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转移到模拟干热环境实验舱中。入舱实验的第150min达到热射病状态,麻醉处死大鼠后留取尿液、肾组织进行分析,肾损伤分子-1(KIM-1)试剂盒检测尿液KIM-1水平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肾损伤病理学评分,细胞凋亡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结果常温对照组尿液KIM-1水平、肾损伤病理学评分、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0.36±5.54)ng/L]、[(35.50±9.52)分]、[(0.55±0.04)%];干热对照组大鼠各指标分别为[(1060.57±75.50)ng/L]、[(710.67±74.60)分]、[(5.53±0.48)%];姜黄素低浓度处理组各指标分别为[(945.73±48.07)ng/L]、[(701.67±64.84)分]、[(5.10±0.37)%];姜黄素中浓度处理组各指标分别为[(639.17±44.71)ng/L]、[(365.00±34.06)分]、[(2.05±0.35)%];姜黄素高浓度处理组各指标分别为[(592.67±34.29)ng/L]、[(289.00±35.08)分]、[(1.33±0.20)%]。各项指标水平在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70,203.16,289.81;均P<0.01),干热对照组KIM-1水平和肾损伤病理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温对照组(t=31.04,21.99;均P<0.01)。肾损伤病理学评分和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在姜黄素低浓度组和干热对照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1.74;均P>0.05),姜黄素中浓度处理组(t=10.33,14.43)、高浓度处理组(t=12.53,19.82)与干热对照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姜黄素预处理对干热环境热射病大鼠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阻断肾细胞凋亡通路发挥对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0 Vol. 8 (3): 174-179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1320 KB)  ( 119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80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诊胸部CT征象及动态变化分析
秦文恒 陈月芹 王正通 刘晓龙 刘伟 张忠胜 孙占国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8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诊胸部CT征象及动态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3月8日济宁地区确诊的4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资料,基于病灶的CT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并结合患者肺部感染总体严重程度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81个,其中纯磨玻璃影124个(68.51%),磨玻璃并实变影51个(28.18%),纯实变影6个(3.31%)。病灶呈类圆形103个(56.91%)、带状57个(31.49%)、楔形21个(11.60%)。47个(25.97%)病灶呈铺路石征,46个(25.41%)见充气支气管征,68个(37.57%)见血管增粗。41例患者中,累及单侧肺12例(29.27%)、双侧肺29例(70.73%),累及1,2,3,4,5个肺叶的患者分别为10例(24.39%)、7例(17.07%)、8例(19.51%)、7例(17.07%)、9例(21.95%)。181个病灶分布于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分别为31个(17.13%)、43个(23.76%)、26个(14.36%)、25个(13.81%)、56个(30.94%)。CT动态观察,在病程第11~15d与第2~5d和第6~10d比较,病灶总数量减少(分别为143,178,165个),纯磨玻璃密度影数量[56个(39.61%),101个(56.74%),68个(41.21%)]呈下降趋势,磨玻璃密度影合并实变影数量[81个(56.64%),68个(38.20%),89个(53.94%)]逐渐增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13.26;均P<0.01)。患者首次及随后3次复查CT的肺部感染总体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4.00(2.50,7.00)分,4.00(2.00,7.50)分,3.00(2.00,7.00)分,2.00(1.00,4.00)分],其中在病程第6~10d与第11~15d内复查的评分差值[2.00(1.00,2.50)分]大于首次CT与病程第2~5d复查的评分差值[1.00(0.00,1.00)分],并大于第2~5d与第6~10d复查的评分差值[1.00(0.00,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1.16,P<0.01)。结论COVID-19患者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和动态评估。
2020 Vol. 8 (3): 180-185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2740 KB)  ( 209 )
186 呼吸康复训练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的应用价值
蒋胜华 李丕宝 陈莉 乔聪聪 张瑞升 姜曙光 陈凯 李岷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09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训练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3日至29日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1例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院内实施呼吸康复训练2周前后运动耐力、肺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呼吸康复训练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73±0.46)L/min,用力肺活量(FVC)(2.34±0.64)L/min,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74.82±11.9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为(60.17±7.91)%,Borg呼吸困难评分(2.81±0.40)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348.45±83.29)m。训练2周后,Borg呼吸困难评分(1.50±0.74)分,较前下降(t=-6.80,P<0.01);6MWD(425.00±68.29)m,较前增加(t=7.94,P<0.01);FEV1[(1.92±0.43)L/min]、FVC[(2.51±0.67)L/min]水平均较前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6.95;均P<0.05);FEV1%pred[(67.32±6.63)%]、FEV1/FVC[(77.82±8.39)%]较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5,0.96;均P>0.05)。结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肺功能仍存在不同程度气流受限,短期的呼吸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增强活动耐力,并改善肺功能。
2020 Vol. 8 (3): 186-190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859 KB)  ( 157 )
191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消化系统损害及心理健康特征分析
游乐卿 胡中伟 贾林 陈志乾 沈爱萍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损害和心理健康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85例,比较普通型组(n=87),重型、危重型组(n=36)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差异及肝损伤特点,评估消化道损害的时效关系,对主要症状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部分患者(85例)及健康对照组(85例)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在患者一般症状中,以发热及咳嗽最为常见,分别为112例(91.06%)、94例(76.42%);在伴随的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为55例(44.72%),其次是腹泻23例(18.70%);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者共2例(1.63%)。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中,合并有纳差、腹痛者[28(77.78%),5(13.89%)]多于普通型组[27(31.03%),2(2.3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一般持续1~4d,平均(2.69±0.87)d,纳差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5~15d,平均(9.67±2.54)d。重型、危重型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36.60(19.57,57.50)]、谷草转氨酶(AST)[39.70(22.40,61.75)]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组患者[20.50(12.70,27.88),18.80(13.40,22.90)],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5.36;均P<0.05),白蛋白(ALB)[33.35(30.02,35.30)]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型组患者[38.10(34.90,3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氧合指数(OR=0.99,95%CI:0.98~0.99)、焦虑或抑郁(OR=0.18,95%CI:0.03~0.97)对纳差产生显著的影响(均P<0.05)。COVID-19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发生率[28(32.94%),29(34.12%),40(47.0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10.59%),8(9.41%),10(11.7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15.23,25.50;均P<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部分COVID-19患者可伴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氧合指数、焦虑或抑郁是纳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2020 Vol. 8 (3): 191-197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540 KB)  ( 125 )
19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诊一线护士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苏湘芬 刘荣 关文洁 聂岸柳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急诊一线护士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2月3日至11日,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广州市COVID-19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急诊科为疑似或确诊的COVID-19患者提供护理的护士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研究心理健康状况、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工作年限、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共同作用。结果共263例急诊一线护士参与调查,其中66例(25.10%)具有心理健康风险(GHQ.12>3分);领悟社会支持为59.00(49.00,69.00)分,积极应对为1.67(1.17,2.08)分,消极应对为1.00(0.63,1.25)分。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0.48,P<0.01),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负相关(r=-0.12,P<0.05);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负相关(r=-0.24,P<0.01);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正相关(r=0.1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69,95%CI:1.79~3.61),更长的工作年限(OR=1.53,95%CI:1.09~2.14),消极应对(OR=2.27,95%CI:1.27~4.05)以及较低的领悟社会支持(OR=0.95,95%CI:0.93~0.97)为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均P<0.05),且领悟社会支持为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完全中介因素。结论COVID-19疫情防控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风险较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领悟社会支持较低,建议可通过减少一线护士的消极应对方式、提高社会支持降低一线护士的健康风险。
2020 Vol. 8 (3): 198-202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384 KB)  ( 368 )
203 心血管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思考
王元 毕雪斐 王智云 魏首栋 邓勇志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12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通过S蛋白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大量消耗ACE2,使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失衡,过多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导致肺部炎症细胞浸润、肺纤维化,并增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肺损伤。肺损伤后会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病患者原有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β受体阻滞剂作为心血管病患者的一线用药,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系统、抑制RAS活性,发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降血压及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等作用,可降低心血管病患者的总死亡率。但是,β受体阻滞剂同时选择性抑制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可能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痉挛,对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心血管病患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肺损伤。笔者基于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心肺血管疾病患者的获益得失,阐述心血管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何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
2020 Vol. 8 (3): 203-207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471 KB)  ( 152 )
       临床研究
208 P53基因与食管鳞癌根治术预后的循证分析
郝凤成 李国良 王亚洲 刘德彪 周旋 刘燕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3.013
目的探讨新发食管鳞癌患者P53基因表达与食管鳞癌根治术预后的关系。方法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截止到2020年4月30日的所有相关文献(Web of science、 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并筛选合格文献,采用Stata/MP软件进行循证分析,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值及95%可信区间,使用Egger检验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计29篇来自日本(16篇)、中国(10篇)、巴西(1篇)、伊朗(1篇)、德国(1篇)的高质量文献(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5分)被纳入Meta分析,涵盖4652例食管鳞癌患者。P53基因与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随访期间总体生存率相关,其合并效应值HR=1.12(95%CI:1.01~1.22)。亚组分析显示:P53阳性表达的合并效应值HR=1.07(95% CI:0.93~1.20),其中,P53阳性表达 (核染色≥10%)的总体效应值HR= 1.23(95% CI:1.03~1.42),P53阳性表达(核染色>50%)的总体效应值HR=1.15 (95% CI:0.77~1.53),P53高表达的合并效应值HR=1.20(95%CI:1.01~1.39),P53过表达的合并效应值HR=1.57(95%CI:1.09~2.06),P53基因突变的合并效应值HR=1.56(95%CI:0.06~3.06)。结论P53基因的高表达、阳性表达(核染色≥10%)与过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根治术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为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而P53基因突变的临床预后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0 Vol. 8 (3): 208-216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1001 KB)  ( 166 )
       视频
149 中国交通安全与公共健康的思考与展望
杨策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加速时期,交通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事故多为严重创伤,致死率、致残率极高。中国交通伤害现状严峻,交通安全对公共健康影响严重,其可分为机械性损伤和非机械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指人车、车车、人人碰撞或车辆爆炸、燃烧等事故造成的机体完整性受损,常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严重创伤,受众范围涉及事故现场当事人;非机械性损伤指交通运输或事故通过环境因素造成的机体病变,如长期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受众范围涉及多数公众。杨策教授在本讲座中结合丰富的图片,从我国交通安全的历史、现状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
2020 Vol. 8 (3): 149-149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475 KB)  ( 148 )
  期刊信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
   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济宁医学院
名誉总编:杨志寅
总编辑:甘立军
编辑部主任:崔芬
出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
   沿街69号
邮购: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建设南路33号 济宁医学院
   邮编:272013 
   电话/传真:0537-3616261
   Email:zhzdxzz@126.com
光盘定价:每期28元,全年112元

  编委风采

版权所有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鲁ICP备130162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