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登记表
会议回执
稿约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授权书
  友情链接
22 中华医学期刊网
22 中华医学会
22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22 中国知网
2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重庆维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2卷 3期
刊出日期:2014-08-26

胸腔积液诊疗专题
教学研究
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
病例报告
综述
病图报告
会议纪要
 
       胸腔积液诊疗专题
167 有创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刘庆华 姚周虹 万云焱 林殿杰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1
胸腔积液病因复杂,相当一部分临床诊断困难,有创性技术在其病因诊断中有重要地位。本文详述了有创技术包括胸腔穿刺术、胸膜活检以及内科胸腔镜等在胸腔积液诊断的应用价值。胸腔穿刺术、胸膜活检术常作为最初步的诊疗手段,胸腔穿刺术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并发症少,临床广泛开展。胸膜活检可以直接提供病理组织学标本,对诊断具有确诊的价值,优于常规的检查方法,但是其阳性率不高,经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胸膜活检术可以提高活检阳性率,尤其在尚未开展胸腔镜的基层医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内科胸腔镜可以直观、清晰地观察几乎包括全部壁层胸膜及大部分肺脏表面和横膈,能够发现早期较小的病灶,并且可以选择可疑部位,钳取组织进行活检,阳性率可高达90.0%以上,提高了胸腔积液确诊率,是一项安全性和诊断率均较高、并发症尤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一项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Vol. 2 (3): 167-170 [摘要] ( 455 ) HTML (1 KB)  PDF (3654 KB)  ( 371 )
175 非特异性胸膜炎的定义和诊断
安弘 钱江 邓俊亮 吴健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2
本文介绍非特异性胸膜炎(NSP)的定义和诊断。NSP一般指病因未明的渗出性胸腔积液,胸膜活检无结核及恶性疾病等特异性发现,仅有胸膜炎症的非特异性组织学改变。大部分胸膜活检诊断为NSP的患者可在随访中找到病因,包括肺及胸膜炎症或良性疾病、结核、恶性胸膜间皮瘤等。明确NSP的定义及诊断方法、探寻其具体病因有利于对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2014 Vol. 2 (3): 175-178 [摘要] ( 786 ) HTML (1 KB)  PDF (361 KB)  ( 603 )
179 胸腔积液标本留取和检验技术进展
段朝晖 蒋军移 邓雅文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3
形成胸腔积液的病因繁多,实验室检查可区分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良性与恶性、结核性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实验室检验包括常规检验、细胞学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标本留取属于分析前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其在临床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胸腔积液的病因以结核性和癌性居多,因而出现了大量针对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检验的新项目和新技术。本文就这些新项目、新技术检测结果的意义和全程质量控制进行评述,分析其优缺点,便于临床实验室决定是否开展该项目和技术,同时也便于临床医生选择。
2014 Vol. 2 (3): 179-182 [摘要] ( 498 ) HTML (1 KB)  PDF (415 KB)  ( 344 )
183 胸腔积液的诊断思路及临床处置
庄妍 王梦义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4
胸腔积液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胸膜腔积液,其只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并非是一种疾病,因此胸腔积液的诊断并非确诊的终点,而病因诊断才是最终目的。胸腔积液的病因复杂多样,形成机制千变万化,因此病因诊断也非常困难。在临床中渗出液、漏出液的分析,良性、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应遵循优先无创检查,必要时有创检查的原则。在整个诊断思路中,恰当的应用整体、辨证的哲学思维正是诊断学的艺术所在。
2014 Vol. 2 (3): 183-186 [摘要] ( 423 ) HTML (1 KB)  PDF (838 KB)  ( 348 )
187 结核杆菌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姜鲁宁 刘雪青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5
目的探讨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核杆菌γ-干扰素(TB-IGRA)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2014年1~9月诊治的55例结核性和4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进行TB-IGRA、细菌涂片镜检、结核菌素皮试(PPD)和结核杆菌抗体等检测,并对以上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联合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及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以评估TBIGRA联合CEA和ADA对鉴别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意义。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阳性例数以率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CEA和ADA的测定值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结果55例结核组患者TB-IGRA阳性53例,达96.36%;49例恶性组患者TBIGRA阳性1例,仅2.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2,P<0.05)。结核组血清CEA水平[(2.34±1.80)μg/L]显著低于恶性组[(2358.68±1069.40)μg/L,t=-15.42,P<0.05];胸腔积液ADA水平[(57.51±26.90)U/L]显著高于恶性组[(14.43±3.57)U/L,t=11.76 ,P<0.05]。结核组中TB-IGRA、涂片镜检、PPD试验以及结核杆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6.36%、22.64%、46.67%和35.14%,TBIGRA的阳性检测率最高(χ2=78.60,P<0.05);TBIGRA对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95.65%)、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97.78%)、阴性预测值(93.75%)及准确性(92.42%)最高。结论与传统的检测指标相比,TB-IGRA更具灵敏性和特异性;TBIGRA联合CEA、ADA检测对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2014 Vol. 2 (3): 187-190 [摘要] ( 592 ) HTML (1 KB)  PDF (316 KB)  ( 529 )
191 内科胸腔镜检查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杨达伟 何礼贤 李春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6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检查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病因诊断的价值,了解不同病因胸腔积液内科胸腔镜下影像学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内科胸腔镜检查的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因构成,比较结核性胸腔积液(16例结核组)、癌性胸腔积液(50例癌性组)和炎症性胸腔积液(24例炎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胸腔镜下表现。结果(1)病因构成:90例胸腔积液患者中,炎症性与癌性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6.7%和55.6%;(2)临床资料:结核组黄色胸腔积液较多见,癌性组血性胸腔积液较多见;(3)内科胸腔镜下表现: 结核组以胸膜粟粒结节、广泛粘连较多见; 癌性组胸膜不同程度分隔、包裹、大小不等弥漫结节较多见。结论癌性、炎症性、结核性分别是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最常见3种病因,内科胸腔镜检查结合病史资料及胸腔积液生化检测,可以大大提高该类胸腔积液病因的诊断率,并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势,应成为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标准诊断方法。
2014 Vol. 2 (3): 191-194 [摘要] ( 448 ) HTML (1 KB)  PDF (335 KB)  ( 409 )
195 误诊为肺炎的老年性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一例
钱江 房祥峰 吴健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7
2014 Vol. 2 (3): 195-197 [摘要] ( 372 ) HTML (1 KB)  PDF (589 KB)  ( 392 )
       基础研究
198 磁性5-氟尿嘧啶修饰物在裸鼠大肠癌组织分布的意义
孔令斌 王茜 王一波 李洪运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8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PEG5FuMAMS)和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对大肠癌组织的被动靶向性。方法20只人大肠癌裸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G5FuMAMS组、5FuMAMS组,每组10只,分别将2 种不同的制剂(按8mg/kg5Fu)经尾静脉给药,在磁场下30min 后,经眼眶采血,处死大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肿瘤组织、血清和肾脏组织中5Fu的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不同组织中5Fu水平以x±s记录,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结果注射PEG5FuMAMS 组大肠癌组织中的5Fu水平为(51.21±2.12)μg/mL,明显高于5FuMAMS 组的(33.07±8.21)μg/mL(t=78.69,P<0.05);而在注射PEG5Fu MAMS组的血清中5Fu的水平为(1.69±0.53)μg/mL,则明显低于5FuMAMS组的(6.78±0.23)μg/mL(t=18.76,P<0.05);在肾脏中PEG5FuMAMS 组药5Fu水平为(21.1±2.3)μg/mL,明显低于5FuMAMS组的(38.2±4.9)μg/mL(t=39.23,P<0.05)。结论PEG5FuMAMS比5FuMAMS的亲大肠癌作用强,PEG5FuMAMS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靶向治疗大肠癌的药物。
2014 Vol. 2 (3): 198-201 [摘要] ( 456 ) HTML (1 KB)  PDF (911 KB)  ( 314 )
202 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对离体牛肝脏射频消融增效作用的研究
刘建刚 乔森 袁常秀 刘志超 崔文 陈桂林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0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对离体牛肝脏射频消融体积的影响。方法实验材料采用新鲜离体牛肝,根据消融介质的不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为单纯RFA组;B组为RFA联合游离5Fu组;C组为RFA联合5FuMAMS组。观察各组消融灶形态学特征,测量消融灶平均最大纵径和横径,计算消融灶体积,通过肉眼大体观察和显微镜下观察消融灶病理改变。射频消融时间、温度、消融灶纵径、消融灶横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离体牛肝对射频融灶的形态肉眼观,所有消融灶中心横切面大体形态均呈灰白色椭圆形外观;剖面可见明显的凝固性坏死区,中央组织干燥,治疗区域和周围肝组织分界比较清楚;镜下呈典型凝固性坏死改变。A、B、C组所形成的平均消融体积最大纵径分别为(4.45±0.23)cm、(4.93±0.53)cm、(5.68±0.5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3,P<0.05);平均最大横径分别为(2.83±0.25)cm、(3.08±0.22)cm、(4.10±0.1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23,P<0.05), RFA联合5FuMAMS组平均消融体积明显大于其他两组。A、B、C组平均消融时间分别为:(472.00±20.49)s、(632.50±21.05)s、(836.50±19.1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9.28,P<0.05)。A、B、C组消融完成时距离中心穿刺点周围3cm处的平均温度变化分别为:(41.83±2.04)℃、(47.33±3.83)℃、(55.67±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20,P<0.05)。结论RFA联合5FuMAMS,能产生更大的组织消融灶,组织病理上呈典型凝固性坏死改变。
2014 Vol. 2 (3): 202-205 [摘要] ( 468 ) HTML (1 KB)  PDF (592 KB)  ( 447 )
       临床研究
206 培养阴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实验室指标及预后分析
张宜明 刘雷 孟雪 魏明明 王栋 张昆 曲小菡 李新建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0
目的探讨培养阴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N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CNP患者的病史、化验室指标、病原菌、治疗方式及转归,并与同期收治的革兰氏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进行分组比较。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血清不同致病菌PDAP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的疗效、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及合并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56例PDAP中CNP组21例,G+球菌组24例,G-杆菌组11例;CNP组有较高的近期抗生素使用史(23.8%);3组患者在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2486.9±2576.4)×106/L,(3017.5±1979.4)×106/L,(2526.7±509.7)×106/L,F=0.185,P>0.05]、近期抗生素使用率(23.5%,4.2%,9.0%, χ2=4.48,P>0.05)、合并出口/皮下隧道感染(4.8%,4.2%,0%,χ2=0.5,P>0.05)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红蛋白(78.2±11.9)g/L最低,与G+球菌组(89.5±16.5)g/L(LSDt=11.26,P<0.05)及G-杆菌组(89.1±15.8)g/L(LSDt=10.95,P<0.05)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白蛋白(25.1±4.1)g/L最低,与G+球菌组(31.5±7.5)g/L(LSDt=6.32,P<0.05)及G-杆菌组(32.5±6.7)g/L(LSDt=7.31,P<0.05)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方面,CNP组患者有较低的完全治愈率(66.7%),较高的拔管率(9.5%)、复发率(23.8%),但3组间初始应答率(81%,87.5%,90.9%,χ2=1.68,P>0.05)、完全治愈率(66.7%,75.0%,81.8%,χ2=1.12,P>0.05)、拔管率(9.5%,4.2%,0%,χ2=1.4,P>0.05)、复发率(23.8%,8.3%,0%,χ2=4.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养阴性腹膜炎的产生与近期抗生素使用无关,其有较重的营养不良;且完全治愈率低,拔管率及复发率均较高,提示其预后相对较差。
2014 Vol. 2 (3): 206-209 [摘要] ( 414 ) HTML (1 KB)  PDF (332 KB)  ( 321 )
210 危重患者腹腔内高压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评估
谷玺 贾林 黄耀星 苏伟 杨自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1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腹腔内高压(IAH)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7~11月期间入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54例危重患者,经膀胱尿管间接测定腹腔内压力,记录人口学特征、入住ICU时的主要诊断、是否辅助通气及呼气末正压值、腹部手术情况、临床检验结果、腹围、中心静脉压、液体平衡、危重评分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AH的危险因素。结果危重患者的IAH发生率为37.0%(20/54),其中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0例。IAH患者较非IAH患者拥有较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20.1±6.2) 分,(14.9±5.6)分,t=8.04,P=0.000]、贯续器官衰竭估计评分[(10.4±6.4)分,(5.5±4.3)分,t=7.31,P<0.05]及中心静脉压[(10.4±2.8)mmHg,(8.9±2.0)mmHg,t=6.21,P<0.05](1mmHg=0.133kpa),相关危险因素有机械通气、腹腔积液、感染性休克、胆道疾病(均P<0.05)。结论ICU危重患者的IAH发生率较高,且以轻中度为主,与机械通气、腹腔积液、感染性休克及胆道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2014 Vol. 2 (3): 210-213 [摘要] ( 469 ) HTML (1 KB)  PDF (327 KB)  ( 344 )
214 环氧化酶-2和生存素在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普通导管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赵一诺 王刚平 赵云 田胜花 王玲 许京中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生存素(survivin)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74例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包括1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89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和57例乳腺非典型导管增生(ADH)患者的病变组织;以60例乳腺普通导管增生(UDH)患者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OX-2和survivin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研究:(1)不同组织中阳性表达模式;(2)阳性表达差异;(3)COX-2和survivin在ID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分级、分期及ER、PR、HER2和Ki-67表达的关系;(4)COX-2和survivin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COX-2和survivin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1)表达模式:COX-2在不同组织中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survivin在UDH中主要表达在细胞质,而在IDC、DCIS和ADH组织中则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在IDC中survivin在细胞核中表达增多;(2)COX-2和survivin在ID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和67.2%,DCIS为55.1%和59.6%,ADH为42.1%和57.9%,UDH为16.7%和1.7%,与UDH组比较,COX-2和survivin的表达IDC组(χ2=66.745,70.540)、DCIS组(χ2=22.084,51.967)和ADH组(χ2=9.176,42.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2和survivin的表达IDC(79.5%和67.2%)与DCIS(55.1%和59.6%)(χ2=14.768,P<0.05;χ2=1.330,P>0.05)、IDC与ADH(42.1%和57.9%)(χ2=25.293,P<0.05;χ2=1.484,P>0.05)比较,COX-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IS与ADH比较,COX-2和surviv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1,0.039;P>0.05);(5)患者不同年龄、肿瘤大小COX-2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COX-2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OX-2和survivin二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0,χ2=5.626,P<0.05)。结论surviv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不同定位, 对乳腺疾病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COX-2和survivin高表达是乳腺癌发生、侵袭转移行为的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有望成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2014 Vol. 2 (3): 214-219 [摘要] ( 414 ) HTML (1 KB)  PDF (595 KB)  ( 341 )
2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与激光治疗效果的关系
李传宝 张传坤 丁建光 李永华 高秀华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与激光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就诊接受激光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62例587眼,使用Zeiss  Visucam型眼底造影机采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面积和分布,将视网膜新生血管按形态分为4个类型:隐匿型、轻型、中型、重型。隐匿型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其余采用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记录患者激光治疗参数、激光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和眼底的动态变化,进行为期9~12个月随访,总结不同类型新生血管对激光治疗的反应和预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临床疗效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不同视网膜新生血管类型激光治疗的有效率:视力维持或提高:(1)隐匿型: 77.3%;(2)轻型: 56.7%;(3)中型: 41.0%;(4)重型: 17.2%;新生血管消退且无灌注区减少:(1)隐匿型: 42.3%;(2)轻型: 34.9%;(3)中型:16.9%;(4)重型: 5.4%。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激光治疗的预后,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不同类型相关,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是挽救患者视力的关键。
2014 Vol. 2 (3): 220-223 [摘要] ( 425 ) HTML (14 KB)  PDF (333 KB)  ( 524 )
224 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的右侧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与鉴别
李颖 赵英杰 郭方明 孙宇 王靖 楚建民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4
目的探讨复杂多径路心动过速时的应用拖带和程序S2刺激进行诊断和鉴别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间歇性预激波患者频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心脏电生理检查行右心室拖带刺激和心室程序S2刺激,测量最后一跳刺激信号到自身心房波间期减去心动过速下心室到心房的间期(SAVA)和起搏后间期(PPI)-心动过速周长(TCC),并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结果术中心室分级刺激S1S1:350ms诱发右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TCL为372ms, PPI为395ms,继续行心房S1S2:500/310ms刺激,“跳跃”诱发同前一样的室房波不融合心动过速。再次行心房S1S1:280ms刺激,可反复诱发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下给予心室程序S2刺激,测量PPI为385.1ms, TCL为360.1ms,PPI-TCL≤20ms,证实为右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存在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行心动过速,给予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径路和旁路。术后随访12个月未有心动过速发作。结论通过右心室心室拖带刺激,以及测量SAVA间期和PPITCL间期可以用来鉴别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间隔房室旁路。
2014 Vol. 2 (3): 224-227 [摘要] ( 411 ) HTML (1 KB)  PDF (709 KB)  ( 541 )
       病例报告
228 附睾囊肿伴阴囊结石的超声影像学特征
曹卫刚 万银绪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5
2014 Vol. 2 (3): 228-228 [摘要] ( 426 ) HTML (1 KB)  PDF (295 KB)  ( 545 )
       教学研究
229 “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对医学本科生临床诊断和科研能力的影响
姜洪波 冯素萍 黄艳芬 吴雅倩 赵茹楠 刘阳峰 杜爱林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6
2014 Vol. 2 (3): 229-230 [摘要] ( 464 ) HTML (1 KB)  PDF (326 KB)  ( 571 )
       综述
231 微小RNA在肺腺癌发生与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方喜生 刘国龙 刘霞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7
2014 Vol. 2 (3): 231-233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312 KB)  ( 342 )
       病图报告
234 视网膜病(3)
李传宝 李永华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8
2014 Vol. 2 (3): 234-236 [摘要] ( 353 ) HTML (1 KB)  PDF (1252 KB)  ( 375 )
       会议纪要
237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第一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中华诊断学高峰论坛纪要
戚厚兴 崔芬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4.03.019
2014 Vol. 2 (3): 237-237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312 KB)  ( 319 )
  期刊信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
   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济宁医学院
名誉总编:杨志寅
总编辑:甘立军
编辑部主任:崔芬
出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
   沿街69号
邮购: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建设南路33号 济宁医学院
   邮编:272013 
   电话/传真:0537-3616261
   Email:zhzdxzz@126.com
光盘定价:每期28元,全年112元

  编委风采

版权所有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鲁ICP备130162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