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登记表
会议回执
稿约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授权书
  友情链接
22 中华医学期刊网
22 中华医学会
22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22 中国知网
2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重庆维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12卷 2期
刊出日期:2024-05-26

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
综述
病例诊断思维
诊断学教学
儿科疾病诊治
 
       临床研究
7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病变中的应用
郭方明 赵明俐 颜凡辉 刘萌萌 王阳 赵英杰 刘远航 张艳芬 詹景冬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1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CAG),且造影后对靶血管行OCT检查并确诊斑块侵蚀导致的60例AMI患者,根据罪犯病变是否存在分层,将患者分为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n=28)和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n=32)。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心血管用药史、临床生化指标、CAG和OCT特征。结果60例斑块侵蚀引起的AMI患者中,分层斑块发生侵蚀28例,占46.67%。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38±0.27)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38±0.24)%]明显高于非分层斑块侵蚀患者[(2.42±0.15)mmol/L,(6.00±0.5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3.23;均P<0.05)。CAG示,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罪犯血管更多见于冠脉左前降支[18/28(64.29%),12/32(37.50%)]、病变长度更长[(28.64±4.38)mm,(15.23±4.32)mm]、病变更复杂(B2/C型)[16/28(57.14%),8/32(25.00%)](χ2=4.29,t=11.92,χ2=6.43;均P<0.05)。OCT示,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纤维帽更薄[(91.78±7.89)μm,(120.89±7.18)μm]、脂质斑块弧度更大[(270.21±59.89)°,(206.58±58.61 )°]、最小管腔面积更小[(1.25±0.21)mm2,(1.77±0.24)mm2]、面积狭窄率更高[(88.38±9.56)%,(76.45±8.38)%](t=14.96,2.48,8.87,2.56;均P<0.05)。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薄纤维帽斑块[20/28(71.43%),14/32(43.75%)]、胆固醇结晶[15/28(53.57%),8/32(25.00%)]、巨噬细胞浸润[19/28(67.86%),12/32(37.50%)]、滋养血管[8/28(28.57%),2/32(6.25%)]、血栓负荷[25/28(89.29%),21/32(65.63%)]比例均较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更多,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5.16,5.51,3.87,4.67;均P<0.05)。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植入支架长度更长[(30.00±5.64)mm,(18.00±7.42)mm]、更多的支架膨胀不全[14/28(50.00%),8/32(25.00%)]、更多的支架贴壁不良[12/28(42.86%),6/32(18.75%)]、植入支架后需要更大的球囊后扩张[22/28(78.57%),10/32(31.25%)]、支架植入后更高的后扩张压力[(18.00±2.68)atm,(14.00±2.46)atm](1atm=101.3kPa)(t=9.32,χ2=4.02,3.87,4.25,t=2.47;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累计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靶血管血运重建,分别为1例和2例,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2/28,7.14%)高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1/32,3.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结论分层斑块侵蚀与病变特征及患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OCT在评估分层斑块侵蚀AMI患者PCI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提供个体化治疗指导。
2024 Vol. 12 (2): 73-79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509 KB)  ( 50 )
80 剪切波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癌术后放射性碘 治疗损伤唾液腺腺体的评估
刘通 李菲 朱莹 王蓓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2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放射性碘(RAI)治疗损伤唾液腺腺体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4日至2022年1月17日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分泌科的113例手术后接受RAI治疗的PTC患者和同期87例健康对照者,并将PTC组分为单次RAI治疗组(n=36)和多次RAI治疗组(n=77)。收集PTC组和对照组、单次RAI治疗组和多次RAI治疗组腮腺和下颌下腺二维超声和SWE的检查结果,包括左右两侧腮腺厚度、下颌下腺体积和平均剪切波速度(SWV),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TC组与对照组左侧下颌下腺体积分别为(7.55±0.64)cm3、(8.31±0.41)cm3,右侧下颌下腺体积分别为(7.55±0.47)cm3、(8.29±0.24)cm3,左侧腮腺厚度分别为(17.50±0.51)mm、(18.06±0.38)mm,右侧腮腺厚度分别为(17.48±0.52)mm、(18.08±0.33)mm。PTC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右两侧下颌下腺体积明显减小(t=9.65,13.40;均P<0.05),左右两侧腮腺厚度明显减小(t=8.57,9.40;均P<0.05)。PTC组与对照组左侧下颌下腺SWV分别为(2.23±0.22)m/s、(1.93±0.15)m/s,右侧下颌下腺SWV分别为(2.22±0.21)m/s、(1.90±0.13)m/s,左侧腮腺SWV分别为(2.21±0.23)m/s、(1.86±0.14)m/s,右侧腮腺SWV为(2.29±0.23)m/s、(1.90±0.15)m/s,PTC组左右两侧下颌下腺和腮腺的SWV明显高于对照组(t=10.91,12.49,12.52,13.72;均P<0.05)。单次RAI治疗组和多次RAI治疗组患者左右两侧腮腺厚度、下颌下腺体积、腮腺及下颌下腺的SWV,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RAI治疗后的患者,SWE可能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可通过评估唾液腺腺体硬度来评价腮腺和下颌下腺的损伤。
2024 Vol. 12 (2): 80-84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864 KB)  ( 109 )
85 超声诊断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价值的 荟萃分析
张允耀 王静 范爱娟 牟海萍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3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方法评价超声(US)对卵巢交界性肿瘤(BOT)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Highwire、Springer、EBSCO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1990年1月至2023年3月发表的文献。选择符合标准的4篇文献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估(QUADAS2)标准评价。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US对BOT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和244例患者。合并敏感度、合并阴性似然比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为0.65(95%CI:0.59~0.72)和0.43(95%CI:0.36~0.51)。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合并诊断比值比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为0.85(95%CI:0.83~0.87)、4.58(95%CI:2.35~8.93)和10.85(95%CI:4.85~24.31)。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687。结论US单独应用对BOT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合并敏感度较低,单独用于BOT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应结合其他指标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价值。
2024 Vol. 12 (2): 85-89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835 KB)  ( 28 )
       基础研究
90 人参皂苷Rg3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代谢活性 及caspase 3、CDK2表达的影响
娄彦文 李涵 李运鸿 徐萌冉 魏洋行 随蓓蓓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代谢活性、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和Rg3处理实验组(0.4mg/ml,0.8mg/ml,1.6mg/ml),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24h内的代谢活性;采用凋亡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 3的酶活性;采用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caspase 3酶活力和CDK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Rg3处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后,细胞活性变弱,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凋亡试剂盒检测发现,Rg3浓度为0.4mg/ml、0.8mg/ml、1.6mg/ml时分别处理细胞24h后,caspase 3酶活力分别为(116.00±8.71)、(171.00±10.82)、(95.67±5.03),仅Rg3浓度为0.8mg/ml时,与对照组(105.33±7.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P<0.01)。电镜观察结果显示,0.4mg/ml和0.8mg/ml的Rg3处理实验组细胞出现了凋亡典型特征,1.6mg/ml Rg3处理实验组细胞出现碎片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0.8mg/ml Rg3处理实验组细胞的CDK2蛋白的表达水平(0.76±0.03)与对照组(0.89±0.07)比较显著降低(t=2.84,P<0.05)。结论浓度为0.8mg/ml的Rg3可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代谢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促使细胞发生凋亡,降低细胞增殖因子CDK2的表达,对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24 Vol. 12 (2): 90-94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1335 KB)  ( 56 )
       儿科疾病诊治
95 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合并可逆性胼胝体 压部病变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轩欢欢 刘凤麟 李伟 李自普 贾宝俊 王金菊 满宜刚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5
目的探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合并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分析2022年5月25日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内科收治的1例合并RESLES的KDS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总结KDSS合并RESLES的诊断学特征。结果患儿男,11岁,头晕、发热2d,谵妄1次。入院时血压正常,颈部淋巴结肿大,颈抵抗阳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升高,血钠水平降低。入院后予抗感染、营养神经等治疗;第3天出现球结膜充血、皮疹、草莓舌、口唇红、手足硬肿等川崎病(KD)相关症状,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稍低T1稍高T2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提示RESLES;第4天出现低血压,同时超声示心脏左室壁整体运动幅度略减低、多浆膜腔积液,考虑KDSS,予多巴酚丁胺升血压、糖皮质激素抗炎及液体治疗后,休克纠正,KD相关症状10d内渐消失;第14天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影消失。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文献,共检索到14篇文献,其中外文期刊12篇,中文期刊2篇;共报道19例患儿,其中仅2例为国内病例,而明确报道出现低血压者共1例。结论KD合并RESLES儿童少见,临床症状多样且不典型,胼胝体损伤具有可逆性,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水平及给予患儿早期规范的治疗。
2024 Vol. 12 (2): 95-100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1296 KB)  ( 42 )
101 儿童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 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刘兆全 张芳芳 宋洪浩 王刚 崔明宇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6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外科2021年10个月及2023年9月收治的2例腹腔IMT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诊断学特征。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岁10个月和12岁,主诉均为上腹部间断性疼痛伴发热。实验室检查: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低龄患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升高。腹腔超声提示低龄患儿为左肾上腺区低回声包块,大龄患儿为脾门处低回声包块。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低龄患儿提示脾胃之间腹腔内肿块,血供丰富,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似与脾脏关系密切,不除外恶性;大龄患儿提示脾门处低回声肿块,可见来自脾动脉血供,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考虑恶性。2例均未见周边侵犯,无腹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2例患儿均行胸部CT、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刺检查,证实无肺、骨转移征象。低龄患儿因包块较大行开放手术腹腔病损切除术,大龄患儿行腹腔镜下腹腔病损切除术治疗,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IMT。术后分别随访25个月及3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儿童腹腔IM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术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024 Vol. 12 (2): 101-106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2141 KB)  ( 129 )
107 综合多个遗传学技术鉴别诊断尿道下裂 患儿罕见染色体结构重排
沈莹莹 李伟 李飞 易翠兴 袁思敏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7
目的探讨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鉴别诊断尿道下裂患儿染色体核型的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0月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尿道下裂患儿,抽取患儿及父母外周血,综合运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检测等技术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和性别。结果患儿男性,6月龄,系第2胎,母亲因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于32周早产,出生身长48cm,体重2.3kg,生后即发现排尿时尿液从阴茎体腹侧排出,无尿频、尿痛。查体可见阴茎发育不良,包皮帽状堆积,尿道口开口于阴茎体根部,局部无红肿炎症表现,双侧阴囊可触及性腺样物。阴囊超声提示双侧睾丸及附睾未见明显异常。患儿母亲核型正常,父亲核型为45,X,? psu dic(Y;15)(q11.23;p13),患儿核型初步诊断为45,X,?psu dic(Y;15)(q11.23;p13)pat;患儿CMA提示Y染色体信号完整,未见缺失和重复;SRY基因检测结果提示SRY基因未见缺失和突变;M-FISH结果为45,X,dic(Y;15)(p11.3;p11.2).ish dic(Y;15)(wcp 1~22,wcp XY)。结合上述检查,判断患儿为Y染色体和15染色体平衡易位产生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携带者,遗传自父亲,染色体核型最终诊断为45,X,dic(Y;15)(p11.3;p11.2)pat,明确患儿性别为男性。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尿道下裂患儿的重要检测手段,综合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对结构重排染色体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减少误诊风险。
2024 Vol. 12 (2): 107-111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21 )
       病例诊断思维
112 结节性硬化症一家系的TSC2基因变异 分析和产前诊断
谌燕 冯宗辉 姜淑敏 李敏 易凤梅 谭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8
目的探讨一个结节性硬化症(TSC)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择2021年8月23日就诊于怀化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一孕12周胎儿,收集其TSC家系临床信息,运用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可疑致病位点,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确定致病位点并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胎儿父亲)癫痫反复发作,背部、臀部多个大小不一色素斑,双侧侧脑室膜下多发小结节钙化灶,双肾多发高回声结节,肝脏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发现TSC2基因10号外显子存在c.968 T>C(p.F323S)杂合变异,临床诊断符合TSC。胎儿孕29+周、31+周超声检测均发现胎儿心脏、肾内、颅内多个强回声团,对胎儿及家庭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胎儿变异位点与父亲一致,该变异在国内外数据库中均未收录,亦无相关文献报道。结论根据先证者、胎儿临床资料以及测序结果家系验证分析,认为 c.968 T>C(p.F323S)杂合变异是TSC2基因一个新的致病位点,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为其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2024 Vol. 12 (2): 112-115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1847 KB)  ( 28 )
116 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抗体相关脑炎的 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林立荣 郝洪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9
目的探讨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DPPX)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5日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血清抗DPPX抗体阳性患者的既往及现有临床资料,总结抗DPPX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3岁,因“右眼渐进性失明10d”入院。眼科查体示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3.0mm,右侧4.0mm,右侧直接、间接光反射消失;右眼无光感,左眼0.4;眼底、黄斑区及眼底荧光造影未见异常;右眼视诱发未引出。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新发梗死及占位性病变;动态脑电图大致正常;血清抗DPPX抗体++(1∶20滴度稀释),其他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抗体均阴性;脑脊液余项检查大致正常。住院期间给予营养神经治疗,住院6d后下方视野有所恢复,有光感。出院诊断为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既往于2018年3月8日因左侧肢体肌力减弱住院治疗,左侧肢体肌力为4级,左上肢痛觉减退,余查体阴性。头颅MRI未见新发梗死;颈部MRI示颈5/6水平髓内占位,诊断为星形细胞瘤,未予特殊治疗,自行康复锻炼,2020年3月左侧肢体肌力及感觉均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本例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以偏侧肢体肌力减弱起病,且两次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自行缓解情况,进一步证明该病可能存在自限性。
2024 Vol. 12 (2): 116-119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1772 KB)  ( 90 )
       诊断学教学
120 MDT联合CBL-PBL教学模式及形成性评价 在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朱文静 寇惠娟 倪雅娟 邓捷 林琳 胡筱筠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10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CBL-PBL)教学模式及形成性评价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23年3月至2023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0名住培生,设为试验组,采用MDT联合CBL和PBL教学模式,通过带教老师带领住培生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多学科讨论,分步骤对心血管内科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学习,每一步骤做形成性评价反馈。同时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0名住培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两组住培生的考试成绩、教学满意度进行比较,试验组住培生做形成性评价反馈。结果试验组住培生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技能操作成绩、总成绩[(87.30±3.58)分,(83.13±3.19)分,(87.77±2.96)分,(86.98±2.93)分]高于对照组成绩[(84.40±3.51)分,(81.10±3.03)分,(84.23±2.83)分,(84.04±2.67)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37,4.72,4.06;均P<0.05)。试验组总教学满意度(27/30,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19/30,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6,P<0.05)。试验组对教学做形成性评价反馈显示,MDT联合CBL和PBL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住培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及思维能力,满意度均为100.00%;但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仍需进一步完善,满意度分别为[29/30(96.67%),27/30(90.00%)]。结论MDT联合CBL和PBL教学模式融合形成性评价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教学效果显著,能够充分发挥住培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住培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值得推广。
2024 Vol. 12 (2): 120-124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384 KB)  ( 62 )
125 基于“多元协同式”的诊断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艳丽 戴爱国 胡兆勇 邹芳 刘惠娜 逯晶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11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诊断学作为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必须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本研究在传统的诊断学课程思政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多种线下教学手段、诊断学实验课、临床技能竞赛、医院见习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医院相结合”的“多元协同式”诊断学课程思政体系,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地促进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2024 Vol. 12 (2): 125-127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585 KB)  ( 26 )
       综述
128 乳酸脱氢酶A在乳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李易飞 李文冉 刘欢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12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现有手段对早期乳腺癌诊断依然有限。乳酸脱氢酶A(LDHA)是参与肿瘤细胞糖酵解的关键酶,与肿瘤生长增殖、免疫逃逸、侵袭转移等恶性进展有关。有研究报道LDHA在乳腺癌中异常高表达,然而,LDHA促进乳腺癌进展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探讨LDHA与乳腺癌进展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对进一步探索LDHA作为新型诊断标志物、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对LDHA在乳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 Vol. 12 (2): 128-132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443 KB)  ( 95 )
133 调节性B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陆天 孙道萍
DOI: DOI: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13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骨髓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是导致MM患者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受损,恶性浆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调节性免疫细胞被认为是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调节性B细胞(B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抑制性可溶性细胞因子及与细胞间直接接触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MM骨髓微环境中Bregs的比例升高,可能通过分泌IL-10、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等机制参与免疫抑制性骨髓微环境的形成,进而影响MM的治疗反应和预后,Bregs有望成为MM的潜在免疫治疗靶点。笔者主要就Bregs 的表型、来源、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MM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 Vol. 12 (2): 133-137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424 KB)  ( 151 )
138 Apelin/APJ系统生理病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睿浩 姜云璐 田艳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14
Apelin是一种多功能生物活性肽,通过与其受体APJ结合发挥相应生物学效应。Apelin/APJ系统作为机体重要调节者,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pelin/APJ系统可以作为临床防治疾病以及疾病预后的关键靶点。笔者主要对apelin/APJ系统的生理病理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前景,以促进开发新型药物和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2024 Vol. 12 (2): 138-143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719 KB)  ( 86 )
  期刊信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
   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济宁医学院
名誉总编:杨志寅
总编辑:甘立军
编辑部主任:崔芬
出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
   沿街69号
邮购: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建设南路33号 济宁医学院
   邮编:272013 
   电话/传真:0537-3616261
   Email:zhzdxzz@126.com
光盘定价:每期28元,全年112元

  编委风采

版权所有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鲁ICP备130162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