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登记表
会议回执
稿约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授权书
  友情链接
22 中华医学期刊网
22 中华医学会
22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22 中国知网
2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重庆维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5年 13卷 1期
刊出日期:2025-02-26

临床研究
综述
心脑血管疾病诊治
病例诊断思维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治
妇科疾病诊治
指南与共识
 
       指南与共识
1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24)
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消化心身健康专委会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1
消化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参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一种心身疾病。包括心理应激相关的消化科器质性疾病及功能性症状或综合征[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深刻变革,面临的精神、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不当健康理念、健康行为的影响下,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特别是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在综合医院发病率高达本系统疾病的53.10%[2]。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心身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相关的循证证据,参照201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3],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讨论、补充、完善,达成共识,形成《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以期满足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2025 Vol. 13 (1): 1-13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940 KB)  ( 33 )
       心脑血管疾病诊治
1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评估
郭方明 颜凡辉 刘远航 王阳 张艳芬 赵明俐 赵英杰 刘萌萌 詹景冬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因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 2022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经去除冠脉内血栓治疗(手动血栓抽吸或药物冠脉内溶栓),CAG罪犯冠脉血管血流恢复TIMI 3级,且经直径目测法,对于管腔狭窄<70.00%,择期(住院7d后)行OCT检查。对于罪犯病变因斑块破裂导致AMI的患者,选择斑块破裂弧度小于90°,破裂斑块长度小于1mm,无大的游离的内膜片的患者不予支架植入,共29例符合上述OCT特征。给予强化药物治疗,经治疗12个月后复查CAG及OCT,比较患者基线及12个月后OCT特征变化,并分析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12个月后复查29例患者OCT结果,与基线OCT特征比较,最薄纤维帽厚度有所增加[(74.66±20.79)μm,(95.21±16.31)μm],破裂斑块弧度减少[(83.69±6.30)°,(80.38±5.93)°],破裂斑块长度减少[(0.67±0.16)mm,(0.56±0.17)mm],最小管腔面积增大[(3.58±0.55)mm2,(3.82±0.69)mm2],破裂斑块深度减少[(1410.34±214.40)μm,(1251.38±208.22)μm],面积狭窄率降低[(64.00±4.26)%,(61.79±4.23)%],巨噬细胞浸润比例减少[68.97%(20/29),34.48%(10/29)],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1,3.59,3.55,6.29,9.84,3.51, χ2=8.10;均P<0.01)。随访12个月后,有2例(6.90%)患者因心绞痛住院治疗,其中1例CAG检查狭窄病变较基线造影时无进展;另1例住院治疗,CAG后植入支架治疗,植入支架病变并非基线造影斑块破裂部位,是由非罪犯病变进展而来,随访中并未发生严重MACE情况。结论AMI经去除血栓后,CAG管腔狭窄<70.00%,罪犯病变OCT表现斑块破裂导致AMI。对于斑块破裂弧度小于90°,破裂斑块长度小1mm,无大的游离内膜片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可避免植入支架,减少支架植入后无复流发生以及支架再狭窄的发生。
2025 Vol. 13 (1): 14-19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193 KB)  ( 10 )
20 汉黄芩素抗炎活性的研究进展
李忠鑫 陈雪英 甘立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3
汉黄芩素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炎作用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传统中草药黄芩。在抗炎研究中,汉黄芩素展现出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炎症反应的潜力。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成,调控核因子κB和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质激酶等炎症信号通路,诱导炎症细胞凋亡,并增强自噬清除受损细胞。汉黄芩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炎症性疾病中发挥治疗潜力。笔者主要综述汉黄芩素的抗炎机制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为未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 Vol. 13 (1): 20-25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526 KB)  ( 16 )
       妇科疾病诊治
26 不孕症女性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后自然妊娠相关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谭娅 鲁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4
目的采用Cox回归分析不孕症女性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4D-HyCoSy)检查后自然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超声影像科行4D-HyCoSy检查的不孕症女性患者388例,根据双侧输卵管通畅性,将不孕症女性分为Ⅰ~Ⅵ型。依据检查后12个月内自然妊娠情况,将不孕症女性分为自然妊娠成功组(n=246)和失败组(n=142)。采用Cox回归分析自然妊娠成功相关因素。建立4D-HyCoSy检查后成功自然妊娠评分系统,依据评分值分为低分组(0~6分)、中分组(7~12分)、高分组(13~18分)。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受孕率和受孕时间,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Ⅰ~Ⅵ型不孕症女性12个月内累积自然妊娠成功率分别为32.99%(128/388)、6.19%(24/388)、10.57%(41/388)、8.76%(34/388)、3.61%(14/388)、1.29%(5/388);Ⅰ型12个月内自然妊娠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χ2=88.43,57.22,68.87,112.03,137.17;均P<0.01);Ⅱ型、Ⅲ型与Ⅳ型,Ⅴ型与Ⅵ型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4,3.52;均P>0.05 )。1~3月、4~6月及7~9月、10~12月累积自然妊娠率分别是19.59%(76/388)、19.85%(77/388)、12.89%(50/388)、11.08%(43/388),7~12月的累积妊娠率较1~6月累积妊娠率明显降低(χ2=21.41,P<0.01)。Cox回归分析发现,输卵管通畅程度、备孕时间及不孕类型是影响自然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与Ⅵ型相比,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不孕症女性在4D-HyCoSy检查后自然妊娠的成功率显著提升(HR=6.1,95%CI:2.5~14.9,P<0.01;HR=5.1,95%CI:2.0~13.4,P=0.001;HR=3.3,95%CI:1.3~8.4,P=0.012;HR=2.9,95%CI:1.1~7.4,P=0.028);与原发性不孕女性相比,继发性不孕女性在4D-HyCoSy检查后自然妊娠成功率提高(HR=2.3,95%CI:1.5~3.4,P=0.030);与备孕时间≥2年不孕症女性相比,备孕时间<2年的不孕症女性在4D-HyCoSy检查后自然妊娠成功率也提高(HR=3.0,95%CI:2.1~4.2,P<0.01)。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不孕症女性12个月累积成功自然妊娠率分别为20.00%(16/80)、63.16%(108/171)、89.05%(122/137),3组间累积成功受孕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0,104.00,26.90;均P<0.01)。结论对于不孕症女性,可及早行4D-HyCoSy检查指导下一步治疗计划。低分组自然妊娠成功率较低,建议尽快采取辅助生殖技术;中分和高分组可选择自然期待受孕。
2025 Vol. 13 (1): 26-31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907 KB)  ( 4 )
32 巨大多房囊性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张茜茹 袁迎雪 曹智新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5
目的探讨巨大多房囊性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学特征。方法收集2023年8月5日于山东省立医院妇科收治的1例初诊盆腹腔巨大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总结巨大多房囊性平滑肌瘤的诊断学特征。结果患者女性,36岁,自觉腹部增大2年余,加重2个月,伴尿频、腹水及体重增加。超声检查提示盆腹腔巨大囊实性占位,考虑卵巢恶性肿瘤;右附件区囊性包块,考虑畸胎瘤;子宫浆膜下肌瘤。盆腹腔增强CT初步考虑卵巢囊腺癌。病理诊断为盆腹腔巨大多房囊性平滑肌瘤,最大横径49.2cm;合并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及子宫平滑肌瘤。经切除后,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巨大多房囊性平滑肌瘤以罕见的囊性变为特点,且体积大,依靠影像学检查诊断困难,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2025 Vol. 13 (1): 32-37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3586 KB)  ( 10 )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治
38 矮小症儿童脂质运载蛋白2水平及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后脂质运载蛋白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变化
朱昱颖 赵倩倩 李艳英 潘珂鑫 马兆慧 张梅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6
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CN2)在矮小症儿童血清中的水平以及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后血清LCN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440例矮小症患者,根据病因不同将其分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组(n=334)和特发性矮小症(ISS)组(n=106),其中GHD组根据生长激素峰值不同进一步分为完全性GHD(n=161)和部分性GHD(n=173)。收集3组患者在应用rhGH治疗前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学参数,分析LCN2在区分完全性GHD、部分GHD、ISS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对其中2023年1~10月就诊的82例患者随访治疗6个月以及12个月,观察血清LCN2、IGF-1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血清LCN2水平与临床特征及血清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ISS组血清LCN2水平[337.69(276.35,449.28)μg/L]显著高于完全性GHD组[238.81(188.70,350.62)μg/L]和部分性GHD组[278.95(211.45,393.2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0.464,P<0.01)。rhGH治疗12个月后,3组患儿身高标准差积分(SDS)均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呈明显增长趋势(H=66.167,41.040,19.142;均P<0.01)。3组患者血清LCN2的表达水平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H=60.500,44.720,38.095),IGF-1水平(H=55.056,40.106,35.524)、IGF-1 SDS(H=43.167,38.480,33.429)均较治疗前逐渐增加,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完全性GHD、部分GHD、ISS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LCN2与IGF-1呈明显负相关(r=-0.219,-0.461,-0.443,-0.575,-0.443,-0.457;均P<0.05)。LCN2在区分ISS与完全性GHD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特异度为63.98%,敏感度为75.47%;区分ISS与部分性GHD的ROC曲线AUC为0.628,特异度为38.73%,敏感度为85.85%;区分完全性与部分性GHD的ROC曲线AUC为0.588,特异度为48.45%,敏感度为69.36%。结论GHD和ISS儿童在应用rhGH治疗后临床疗效确切,血清LCN2水平可作为身材矮小儿童诊断及治疗后的一项疗效监测与评估的指标。
2025 Vol. 13 (1): 38-44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706 KB)  ( 12 )
45 生长激素联合来曲唑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合并地中海贫血一例
罗亚男 邵红亚 刘福朋 张梅 班博 李艳英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7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合并地中海贫血(T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30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收治的1例GHD合并T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为12岁男性少年,身高137.2cm(-2.0SD),体重42kg,遗传靶身高171.5cm,骨龄约12.5岁(G-P图谱法)。左旋多巴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和胰岛素低血糖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生长激素峰值分别为0.059μg/L和0.959μg/L,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282μg/L,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随访期间诊断为TT(--/αα),多次查血红蛋白(Hb)117~127g/L,未特殊治疗。rhGH治疗21个月后,身高增长至153.7cm(-1.69SD),骨龄14岁,预期成年终身高为165.8cm(-1.15SD),预期身高不理想加用来曲唑抑制骨龄进展。随访51个月后停用来曲唑,身高170.5cm(-0.26SD),骨龄约15岁,预期成年终身高为176.1cm(0.57SD),Hb 139g/L,之后仅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结论来曲唑可抑制骨龄进展,改善Hb水平,可进一步改善GHD合并TT患者的身高。
2025 Vol. 13 (1): 45-50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709 KB)  ( 11 )
       临床研究
51 超声心动图联合实验室检查预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价值
文杨 刘健 姚海波 金梅 杨胜 马荣川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联合实验室检查在预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性川崎病(K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脏内科收治的164例KD患儿,依据对IVIG治疗的敏感情况,分为IVIG无反应组(n=82)和IVIG反应组(n=82)。比较两组治疗前UCG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发生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IVIG无反应组冠状动脉(CA)扩张比例比IVIG反应组更高[37.80%(31/82),20.73%(1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3,P=0.016)。三尖瓣反流(TR)、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40U/L、白蛋白(ALB)<35g/L、D-二聚体(D-Dimer)>0.5mg/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1.29、血小板(PLT)>420×109/L、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126.8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136(95%CI:3.634~100.756),1.016(95%CI:1.007~1.025),0.912(95%CI:0.835~0.996),1.780(95%CI:1.091~2.904),0.812(95%CI:0.681~0.969),1.014(95%CI:1.007~1.022),1.022(95%CI:1.006~1.037);均P<0.05]。双联合中TR联合PL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敏感度为63.41%,特异度为95.12%;三联合中TR联合ALT及PL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敏感度为80.49%,特异度为86.59%;多联合中TR联合ALT、PLT、ALB、D-Dimer及PLR共6项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敏感度为86.59%,特异度为92.68%。结论KD患儿CA扩张、TR、ALT水平升高、ALB降低、D-Dimer升高、NLR升高、PLT升高、PLR升高、血沉升高等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UCG联合实验室检查可为预测IVIG无反应发生提供更准确的价值。
2025 Vol. 13 (1): 51-58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058 KB)  ( 7 )
       病例诊断思维
59 线粒体DNA多重缺失所致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陈俊 涂鄂文 王照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09
目的探讨线粒体 DNA缺失所致线粒体脑肌病(ME)的临床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脑科医院2018年8月收治的1例因线粒体DNA多重缺失所致脑白质病变患者的诊疗过程,检索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本例患者表现反复头痛、抽搐等症状,2015至2018年,多次头颅MRI示多发皮质下脑白质病变,且部位变化,并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恢复。骨骼肌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发现3种线粒体DNA缺失位点,分别为m.5786_13923,m.7851_13614,m.8166_15656,诊断为线粒体DNA多重缺失引起的ME。结论痫性发作可为ME早期症状,皮层或白质出现各个部位病变时,需考虑ME可能。对疑似患者应及时行血或肌肉基因检测等检查,以减少漏诊、误诊。
2025 Vol. 13 (1): 59-64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2713 KB)  ( 9 )
       综述
65 胆碱能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通路对高原冲击性脑损伤后肺脏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刘兴庆 孟祥洋 李森 王海燕 谢友红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5.01.010
高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其低氧、低气压的特点,增加了冲击性脑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而肺脏作为气体交换的核心器官,其功能在高原环境下易受损害,进而加剧冲击性脑损伤后的肺部感染,增加死亡率,表现为炎症、水肿、出血等病理变化,可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大脑和肺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功能联系与信息传输。迷走神经作为连接大脑与肺的关键神经通路之一,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CAP)调控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等过程,对肺损伤伤情变迁与功能转归有重要影响。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是该通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孤束核(NTS)作为CAP通路的关键节点,通过迷走神经接受来自肺的感觉输入,NTS处理和整合这些信息,向其他脑干和前脑区域发送信号,发出迷走神经冲动,释放乙酰胆碱并传递至外周组织器官,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肺功能,发挥抗炎作用。因此,本文系统回顾冲击性脑损伤对肺功能的影响及胆碱能α7nAChR通路在其中的保护作用,为高原冲击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启示。
2025 Vol. 13 (1): 65-70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729 KB)  ( 12 )
  期刊信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
   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济宁医学院
名誉总编:杨志寅
总编辑:甘立军
编辑部主任:崔芬
出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
   沿街69号
邮购: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建设南路33号 济宁医学院
   邮编:272013 
   电话/传真:0537-3616261
   Email:zhzdxzz@126.com
光盘定价:每期28元,全年112元

  编委风采

版权所有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鲁ICP备130162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