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登记表
会议回执
稿约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授权书
  友情链接
22 中华医学期刊网
22 中华医学会
22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22 中国知网
2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重庆维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8卷 2期
刊出日期:2020-05-26

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
综述
视频
特殊环境战创伤诊治
 
       特殊环境战创伤诊治
73 特殊环境冲击伤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森 王海燕 龙在云 刘媛 高洁 杜娟 蒋建新 王正国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1
导读: null
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在以非接触和精准打击为特点的作战样式推动下,战场环境必将更加复杂。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边境线漫长,面对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高原、海岛、沙漠、丛林等地域因其严峻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低气压、低氧、水域、高热、高湿、极寒、密闭空间),战伤种类、伤情、救治、康复较普通环境战伤更为棘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制约因素。鉴于高爆武器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杀伤兵器,爆炸冲击伤是其主要伤类,且其伤情重、伤势复杂,早期死亡率极高,开展特殊环境冲击伤及其防治研究,对于减少特殊环境作战人员伤亡,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提升临床救治效能具有重要军事医学价值。
2020 Vol. 8 (2): 73-77 [摘要] ( 764 ) HTML (1 KB)  PDF (541 KB)  ( 377 )
78 陆军航空医学发展现状与路径浅析
杨策 胡坤鹏 李平 方玉强 陈春林 肖清滔 朱剑武 徐迪雄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2
陆军航空医学(简称“陆航医学”)是研究陆军飞行器、航空环境对飞行人员健康影响和飞行促进能力的学科。我国陆航医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研究内涵既有军事航空医学的共性科学问题,又有陆军航空作业面临的特定理论和技术难点。直升机是当前陆航作业的主要装备,面对我国新时期陆军航空兵特定战训任务,陆航飞行员将在机舱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战备特点和训练强度上面临新的医学保障需求。特别是我国新一轮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以来,陆航伤病的诊治与发展路径已成为陆军医学体系亟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为此,笔者立足我国陆航医学发展现状,从陆军伤病医学诊疗角度初步探究适应新体制下的陆航医学发展模式,思考其发展路径,旨在为我国陆航医学在军队院校转隶后的发展、陆军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2020 Vol. 8 (2): 78-81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461 KB)  ( 292 )
82 特殊环境下军事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黄华 汤竣杰 冯爽 陈兴栋 毛敏 王海燕 李森 龙在云 鲁秀敏 王永堂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3
从我国安全形势分析,近年军事冲突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环境一般分为作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特殊自然环境有环境极端恶劣、交通不便、通信不佳、极高/低温、空气稀薄、氧分压低、偏僻荒凉等特点,如高原极寒、干旱沙漠等环境;特殊作业环境指的是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噪声污染严重、温度高、湿度大、干燥蒸发大等,如战机驾驶舱、潜艇内环境、水面舰艇、装甲车车内等军事作业环境。在特殊自然环境长时间作业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疲劳、精神紧张、倦怠、心理应激障碍比较突出;而特殊作业环境则更易导致活动受到限制、工作角色单一,工作重复率极高,易产生烦躁、低落、紧张、易怒等负面情绪。特殊环境下作业不仅对身体产生巨大影响,对心理健康也损害严重。本研究综述在特殊环境下作业的军事人员在高原高寒、干旱沙漠、高温高湿环境、高空及水上/下作业的特殊环境心理应激状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期望能对特殊环境下作业的军事人员在心理应激的诊治及预防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
2020 Vol. 8 (2): 82-85 [摘要] ( 419 ) HTML (1 KB)  PDF (459 KB)  ( 557 )
86 枸杞多糖对特殊环境致应激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高洁 李森 王海燕 龙在云 刘媛 王永堂 严军 余静 伍亚民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4
枸杞多糖是从茄科枸杞属植物果实中提取的多糖类化合物,是枸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保护视网膜、保护肝脏、保护神经系统、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枸杞多糖由于其药食同源特性,在应激损伤中的保护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结合枸杞多糖国内外最新研究,对近年来枸杞多糖抗应激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枸杞多糖在特殊环境下拮抗应激研究与应用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2020 Vol. 8 (2): 86-89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453 KB)  ( 147 )
90 特殊环境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干预策略
汤竣杰 陈兴栋 毛敏 冯爽 黄华 王海燕 李森 龙在云 鲁秀敏 王永堂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后,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根据PTSD的诊断标准,PTSD发生的外在因素(诱因),首要条件是有创伤性事件经历,即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对PTSD的发生至关重要。特殊环境如高原、爆炸、地震、烧伤及其他灾害环境,包括海难、矿难及泥石流,都会增加PTSD的发生风险。近年来,随着意外创伤性事件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PTS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病程长,治愈率低,已受到高度关注。PTSD不仅可导致个体生活质量下降、社会职业功能受损,而且还经常与物质滥用、抑郁、焦虑、恐惧等共病,并且在缺少社会支持的情况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探讨特殊环境下PTSD的发生规律,以便对PTSD进行早期预警,笔者回顾了特殊环境下PTS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可采取的干预策略。
2020 Vol. 8 (2): 90-94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505 KB)  ( 253 )
95 爆炸冲击性脑创伤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媛 龙在云 余静 高洁 严军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6
全球战争冲突中,脑创伤的发生率高达25%,其中绝大部分是由爆炸冲击波引起。冲击性脑创伤与闭合性脑创伤、穿透性脑创伤的部分临床症状相似,但其具有的特征如早期脑水肿、脑血管痉挛以及弥漫性轴突损伤,却与其他脑损伤明显不同。因此,笔者就冲击波的产生、冲击波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冲击波导致脑组织、细胞的损伤机制进行综述。
2020 Vol. 8 (2): 95-99 [摘要] ( 316 ) HTML (1 KB)  PDF (468 KB)  ( 361 )
100 特殊环境战创伤感染防治策略
严军 余静 李森 刘一佳 杨策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7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未来作战和灾害救援环境复杂,有效的战创伤防治策略必须与特殊环境相结合。感染防治是战创伤救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伤员的预后和转归密切相关。不同环境战创伤伤员感染发生的易感性和病理进程各不相同,要求共性的防治策略也必须做相应调整。笔者结合文献调研和工作基础,对高原、水下、湿热环境的战创伤感染防治策略进行分析。
2020 Vol. 8 (2): 100-102 [摘要] ( 368 ) HTML (1 KB)  PDF (437 KB)  ( 281 )
103 新疆军区特殊环境野战外科研究中心的构建与思考
雷权 魏敦宏 韦红梅 是文辉 刘江伟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8

新疆军区地处亚欧腹地,自然条件恶劣,既有低压缺氧、寒冷的高原环境,又有夏季干热、强紫外线的沙漠干热环境。近年来,本课题组针对高原、沙漠特殊环境进行了相关军事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高原与沙漠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研究方向。笔者就建立新疆军区高原与沙漠特殊环境野战外科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具备条件、发展规划进行探索和思考。

2020 Vol. 8 (2): 103-106 [摘要] ( 361 ) HTML (1 KB)  PDF (472 KB)  ( 203 )
       临床研究
107 川崎病患儿骨桥蛋白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分析
李朋烛 詹霞 谢圭 刘欣 钱玉洁 李卓颖 黄利华 杨作成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0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骨桥蛋白(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的特点,以及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3例KD患儿(KD组),及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203例受试者的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KD组根据有无CAL分为KD合并CAL组(n=43)和 KD无CAL组(n=60)。结果KD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9,8.74%)、CT(30,29.13%)和TT(64,62.14%),等位基因频率为C(48,23.30%)和T(158,76.70%);正常对照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8,8.00%)、CT(35,35.00%)和TT(57,57.00%),等位基因频率C(51,25.50%)、T(149,74.50%);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0.28;均P>0.05);KD合并CAL组中OPN基因708C/T位点基因型[CC(3,6.98%)、CT(15,34.88%)、TT(25,58.14%)]及等位基因频率[C(21,24.42%)、T(65,75.58%)]与KD未合并CAL组[CC(6,10.00%)、CT(14,23.33%)、TT(40,66.67%),C(26,21.67%)、T(94,78.33%)]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0.22;均P>0.05)。结论未发现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与KD的发生及其并发CAL存在关联性。
2020 Vol. 8 (2): 107-111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766 KB)  ( 214 )
112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临床诊断学特征分析
曹卫刚 杨振林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10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为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5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总结其诊断学特征。结果EP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4~70岁,均因乳房肿块首诊,其中1例乳头溢液,1例乳腺疼痛;肿块最大径1.0~4.0cm,质地韧、偏硬,表面尚光滑,活动尚可,皮肤无红肿,无酒窝征及橘皮征,腋窝无淋巴结转移。乳腺超声提示肿块为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的囊实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肿块为边界清晰、囊性液体包裹的宽基底、形态不规则的高信号实性肿物。EPC病理学肉眼观察为质脆、类圆形突起的囊实性结节;镜下表现为一层厚纤维包膜围绕的乳头状增生病变,呈蓬乱分枝乳头状结构,管腔均未见肌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阳性,4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1例Her-2阳性,Ki-67%<5%,CK5/6及p63肌上皮染色呈阴性;5例均为Lunimal A型。4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乳腺癌保乳术,均无淋巴结转移。结论EPC好发于老年女性,多因乳房肿块首诊,镜下呈厚纤维包膜围绕的蓬乱分枝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病变周缘肌上皮明显减少甚至缺如,是该病重要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2020 Vol. 8 (2): 112-116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0 KB)  ( 134 )
117 Galectin-3蛋白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陈强 左丙杰 刘岩 苏雷 孙国华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11
目的探讨Galectin-3蛋白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山东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84例,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中泌尿系统肿瘤病理学和诊断学的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分析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初发以及复发肿瘤中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6.67%,56/8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7.69%,4/52)(χ2=17.65,P<0.01);病理分级为G2(68.75%,22/32)和G3级(94.12%,16/17)的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为G1级(42.86%,15/35)的高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表达(χ2=2.39,P<0.05);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在临床分期为T3期时高达100.00%(12/12)(χ2=10.44,P<0.01);Galectin-3蛋白在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9.23%,18/26)高于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62.07%,36/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Galectin-3可作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和评估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2020 Vol. 8 (2): 117-12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343 KB)  ( 168 )
121 广州北部地区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和血液学特征
鞠爱萍 刘艳霞 林铿 孟祥荣 李熹翀 魏国祥 刘淑贤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12
目的探讨广州北部地区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人群基因突变类型和血液学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门诊、住院和体检的广州北部地区14600例受检者,采用血常规联合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对受检者进行地中海贫血血液学筛查,对于初筛阳性者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式反应(Gap-PCR)+导流杂交法检测常见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对于少见型则采用三联体电泳或基因测序法进一步检测,在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组(n=254)患者中选择临床表现为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n=250),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的单纯β-地中海贫血组(n=250)进行血液学指标比较。结果在14600例受检者中检测出254例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群体发生率为1.74%(254/14600);共检出41种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以--SEA/αα复合βIVS-Ⅱ-654/βN最多(40例),其次是--SEA/αα复合βCD41-42N(32例),α3.7/αα复合βCD41-42N(25例)居第三位;在254例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有250例患者表现为β-地中海贫血,对其红细胞(RBC)[(5.62±0.74) ×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7.64±5.5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1.68±1.73)pg] 与单纯β-地中海贫血组[(6.10±0.85)×1012/L,(63.61±5.01)fl,( 20.49±1.89)pg]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14,-5.24; 均P<0.01);而血红蛋白(HGB)[(121.52±14.67)g/L]和血红蛋白A2(HbA2)[(5.23±0.51)%]与单纯β-地中海贫血组[(124.42±15.20)g/L,(5.29±0.55)%]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0.79;均P>0.05)。结论广州北部地区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复杂多样,发病率高,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多样性,缺乏特异性的血液学指标。血液学表型与基因检测结果不相符时,要考虑存在罕见型地中海贫血的可能,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的确诊还需依靠分子诊断的方法。
2020 Vol. 8 (2): 121-125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418 KB)  ( 174 )
126 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王灵君 娄燕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13
目的探讨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6日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临床表现为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右侧肢体抽搐起病,后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左侧肢体偏瘫,好转后反复癫痫发作。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钙化灶。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检查提示右侧枕区低中幅连续性棘波、棘慢波节律。患儿好转后复查视频脑电图,间歇期:双侧半球各导联可见大量弥漫性中高幅1.5~3.0Hz慢波活动,左侧半球明显多于右侧;发作期:监测期未见癫痫。结论在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患儿中,脑电图及特征性神经影像学异常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2020 Vol. 8 (2): 126-129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849 KB)  ( 277 )
130 癔球症患者临床精神心理学特征及少商穴经皮电刺激治疗的疗效评价
何梓健 贾林 邓祺 赵寒冰 孟默 郭婉薇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14
目的探讨癔球症患者临床精神心理学特征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少商穴治疗癔球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及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60例癔球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少商穴组(n=30),采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少商穴组患者,每天2次,每次30min;采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对照组患者少商穴位旁1~2cm的非经络体表位置,每天2次,每次30min,疗程均为4周。采用癔球症症状评分(GET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疗效评估。结果60例癔球症患者中,发现60.00%(36/60)的患者伴发睡眠障碍,65.00%(39/60)的患者伴发焦虑,35.00%(21/60)的患者伴发抑郁。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GETS、PSQI、HAMA、HAMD评分[(16.37±4.94)分,(12.37±7.51)分,(9.80±6.19)分,(10.67±7.63)分]与治疗前[(20.50±5.26)分,(14.53±6.80)分,(12.63±6.53)分,(12.60±8.43)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3.28,4.59,2.28;均P<0.05);少商穴组治疗后GETS、PSQI、HAMA、HAMD评分[(12.43±3.79)分,(8.50±6.76)分,(9.07±6.52)分,(8.47±6.72)分]与治疗前比较[(22.27±5.16)分,(13.43±7.30)分,(15.33±6.51)分,(13.97±4.9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6.93,7.49,5.77;均P<0.05);少商穴组各评分的下降程度ΔGETS、ΔPSQI、ΔHAMA、ΔHAMD[(6.49±6.38)分、(3.44±3.85)分、(4.60±4.59)分、(3.47±5.22)分]大于对照组[(2.93±4.04)分,(2.17±3.62)分,(2.83±3.38)分,(1.93±4.11)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2.80,3.30,2.94;均P<0.05)。同时,少商穴组较对照组GETS评分[66.67%(20/30),20.00%(6/30)]、PSQI 评分[63.33%(19/30),23.33%(7/30)]、HAMA评分[66.67%(20/30),30.00%(9/30)]、HAMD评分[60.00%(18/30),26.67%(8/30)]治疗的有效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9.77,7.28,6.79;均P<0.05)。结论癔球症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少商穴TEAS治疗可有效改善癔球症患者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状态。
2020 Vol. 8 (2): 130-134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376 KB)  ( 221 )
       基础研究
135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阻断剂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凋亡的影响
于婷 亚白柳 成洪聚 辛青 许飞 李雷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表达改变及Nox4阻断剂VAS2870对DPN大鼠坐骨神经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 203.5±6.4)g,30只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其中20只患糖尿病,余10只大鼠淘汰;其余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溶液作为对照组(n=10)。8周后糖尿病大鼠建立DPN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DPN大鼠分为2组,VAS2870组(n=10,尾静脉注射VAS28701mg/kg,每日1次,共7d)和DPN组(n=10,尾静脉注射等体积0.9%无菌NaCl溶液,每日1次,共7d)。用PowerLab数据记录分析系统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坐骨神经Nox4、半胱氨酸天冬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mRNA表达,用蛋白印迹检测坐骨神经Nox4、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用Tukey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DPN大鼠坐骨神经MNCV[(41.21±7.36)m/s]及SNCV[(30.39±7.66)m/s]均低于VAS2870组[(49.14±8.67)m/s,(38.95±6.24)m/s],VAS2870对MNCV及SNCV的下降具有减轻作用(q=3.58,4.53;均P<0.05)。DPN大鼠坐骨神经Nox4(4.72±0.42)、caspase-3(5.02±0.43)、Bax(5.63±0.82) mRNA(q=7.02,6.40,7.65;均P<0.05)及蛋白水平(0.86±0.10,0.78±0.17,0.95±0.13,q=7.83,9.15,6.87;均P<0.05)较对照组mRNA(5.79±0.53,6.90±0.79,7.39±0.67)及蛋白水平(0.59±0.13,0.45±0.14,0.64±0.14)表达上调,Bcl-2 mRNA(6.81±0.60,q=6.31,P<0.05)及蛋白水平(0.44±0.12,q=6.20,P<0.05)表达下调。VAS2870组Nox4、caspase-3、Bax mRNA(5.31±0.44,5.71±0.60,6.41±0.95)(q=3.66,2.98,4.02,3.38;均P<0.05)及蛋白水平(0.72±0.13,0.60±0.18,0.79±0.15)(q=4.24,5.78,3.83;均P<0.05)均低于DPN组,Bcl-2 mRNA(6.29±0.47)的及蛋白水平(0.56±0.12)表达均高于DPN组(q=3.38,2.81;均P<0.05),VAS2870部分逆转了Nox4、caspase-3、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DPN大鼠坐骨神经Nox4表达水平增高,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及Bcl-2表达促进坐骨神经凋亡;Nox4阻断剂通过减轻坐骨神经凋亡发挥恢复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
2020 Vol. 8 (2): 135-140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416 KB)  ( 186 )
       综述
141 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对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杨斌 侯曼曼 王少春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0.02.016

周围神经病变是指间接或直接的原因导致外周神经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创伤性神经病变、卡压性神经病变、神经肿瘤性病变、代谢性神经病变和感染性神经病变等。近年来,随着超声探头分辨率以及图像质量的提高,高频超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周围神经疾病的筛查及诊断,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其利用组织弹性评估外周神经的硬度,对于不典型或轻度神经病变的诊断比高频超声更为敏感。笔者总结了这两种方法对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2020 Vol. 8 (2): 141-144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386 KB)  ( 198 )
       视频
111 抽动障碍的诊疗进展
衣明纪
2020 Vol. 8 (2): 111-111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326 KB)  ( 184 )
  期刊信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
   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济宁医学院
名誉总编:杨志寅
总编辑:甘立军
编辑部主任:崔芬
出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
   沿街69号
邮购: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建设南路33号 济宁医学院
   邮编:272013 
   电话/传真:0537-3616261
   Email:zhzdxzz@126.com
光盘定价:每期28元,全年112元

  编委风采

版权所有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鲁ICP备130162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