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登记表
会议回执
稿约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授权书
  友情链接
22 中华医学期刊网
22 中华医学会
22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22 中国知网
2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重庆维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2年 10卷 4期
刊出日期:2022-11-26

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
综述
视频
病例诊断思维
诊断学教学
心血管疾病诊治
护理诊断
感染性疾病诊治
 
       感染性疾病诊治
217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规范化诊断的临床研究
杨新明 杨超伟 姚尧 田野 陈丽星 张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1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BS)规范化的诊断流程。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21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16例B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总结BS的诊断学特征。依据有无手术,分为非手术治疗组(n=42)和手术治疗组(n=74),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116例患者均有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为弛张热、腰痛、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脊柱X线显示早期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后期骨质修复反应强烈呈“鸟嘴征”;CT显示椎间盘等密度均匀破坏、“唇样”骨赘、“花边椎”和椎旁脓肿;MRI显示椎间盘“中央裂隙征”消失、脊髓或硬膜囊受压、椎旁脓肿、椎体Schmorl结节样骨破坏。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阳性率37.07%(43/116),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阳性率6986%(51/7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检测)阳性率100.00%(22/22)。布鲁氏菌培养呈现无色透明的S型菌落,镜下表现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且吉姆染色呈紫色;血培养阳性率17.24%(20/116),骨髓培养阳性率37.50%(36/96),病灶炎性组织或脓液培养阳性率51.35%(38/74)。74例手术患者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病变中心区有非结核性炎性肉芽肿,周边区有增殖性结节。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无并发症,无复发、无肝肾功能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治愈率均逐渐提高。结论BS流行病学史、临床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均有特征性表现;规范化诊断体系的建立和诊断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和鉴别诊断,且正确的诊断是正确实施个体化治疗的前提。
2022 Vol. 10 (4): 217-223 [摘要] ( 307 ) HTML (1 KB)  PDF (2662 KB)  ( 163 )
224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裴小华1张涛1金柯2柏云1高飞1朱蓓1赵卫红1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2
目的探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感染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诊断学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3月15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肾内科收治的1例PC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非HIV患者感染PCP的诊断学特征,并复习文献综述其诊治进展。结果44岁女性患者,因IgA肾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以发热起病,咳嗽,无痰,HIV阴性,常规检查(包括胸部CT)无特殊异常,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后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证实病原体为肺孢子菌,遂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棘白菌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先后发生I型呼吸衰竭、粒细胞缺少、肠道真菌感染、肝功能异常、药疹等,予相应处理后均治愈。结论PCP进展迅速,病原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降低该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复方磺胺甲噁唑仍是治疗PCP的首选药物,但副作用明显,需及时发现、合理干预。
2022 Vol. 10 (4): 224-228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983 KB)  ( 155 )
229 儿童脓毒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学特征分析
李碧婷 王惠丽 唐玲玲 罗欣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3
目的探讨儿童脓毒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并确诊的37例脓毒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37例脓毒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100.00%),峰值38℃以上,其余主要特征包括肝大(32.43%)、皮疹(32.43%)、浅表淋巴结肿大(27.03%)和三凹征(21.62%)。实验室检查中,37例患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丙氨酸转氨酶、D二聚体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降低29例(78.38%),B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3例(62.16%),NK细胞比例降低24例(64.86%),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34例(91.89%),骨髓中均发现噬血细胞。29例(78.38%)患儿病原体检测阳性;EB病毒检出率最高(48.65%);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18.92%)。单一原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37.84%)。经治疗,治愈出院15例,转院治疗8例,放弃治疗12例,死亡2例。结论脓毒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实验室及病原体检测中易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或)EB病毒感染,早期诊断对救治患儿的生命有重大作用。
2022 Vol. 10 (4): 229-233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913 KB)  ( 153 )
234 普雷沃氏菌感染致肺脓肿特征分析
张庭秀 胡绳 马李杰 肖贞良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4
目的探讨普雷沃氏菌及其感染导致的肺脓肿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2日西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普雷沃氏菌感染所致肺脓肿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查阅并复习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51岁男性患者以发热伴胸痛就诊,经常规痰液、胸腔积液及血液细菌培养均未发现明确致病菌,血常规及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明显升高,胸部CT提示肺脓肿形成,经验性先后予以美罗培南、莫西沙星、甲硝唑抗感染治疗近1个月无效。灌洗液及血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明确致病菌为普雷沃氏菌,进而针对病原学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结论普雷沃氏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感染患者经常规经验性治疗无效时,mNGS技术在复杂性感染病原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2022 Vol. 10 (4): 234-237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1186 KB)  ( 205 )
       心血管疾病诊治
238 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转变进展的诊断学特征
于晓倩1徐瑞 1黄文2吴霞1赵学强1郑飞1李欣然1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转变进展的临床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3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例由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转变患者9年来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自2012年3月,9年来5次因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服用药物控制不佳入院。9年来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室间隔厚度随时间显著上下波动,自2018年持续降低。2017年6月心脏MRI显示心室壁广泛变薄,左室舒张末期最大径60.15mm。基因检测报告提示患者有扩张型心肌病,桥粒斑蛋白(DSP)基因C.2794.2 A>G位点突变,与临床表型相关。患者9年来规律服药且尽量规避疾病相关诱因,心脏的生理结构仍然出现了难以逆转的改变。结论对于携带有致病基因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发生相关疾病的可能性更大,产生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推进个体化精准治疗,早期发现相关致病基因,对于早期发现病因、控制疾病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2 Vol. 10 (4): 238-242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1434 KB)  ( 217 )
243 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学特征
代雪宁1孟润祺1左汉恒2宋秉春2张金国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6
目的探讨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例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018年6月至2022年4月的临床资料,总结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既往多次发病时临床表现均为胸闷、胸痛。心电图提示V2-V6导联T波倒置,最大振幅0.8mV。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示左心室心尖心肌相对增厚,左心室舒张末期基底段下壁厚度为6.85mm,心尖段下壁厚度为12.17mm,心尖段下壁与其后段下壁厚度之比为1.78,舒张期左心室呈“黑桃尖”样改变,伴左心室运动异常。患者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盐酸曲美他嗪对症治疗,随访3个月,无特殊不适。结论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特别是早期无症状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时易被漏诊,需综合心电图、影像学等手段方能明确诊断,尤其是完善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将有助于减少误诊率。
2022 Vol. 10 (4): 243-247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2508 KB)  ( 208 )
248 酒精性心肌病病理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路旗1李传方2甘立军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7
酒精性心肌病(ACM)是一种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引发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率逐年增高。ACM的发病机制涉及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与自噬、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质代谢异常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等多方面,且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及诊断也缺乏特异性。笔者主要对ACM的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其的认识
2022 Vol. 10 (4): 248-252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737 KB)  ( 171 )
       临床研究
253 产前超声应用微血流灌注成像技术诊断胎儿下腔静脉畸形的价值
何荟 陈琳 杨泽萱 叶楠 奚级梅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8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应用微血流灌注(MVFlow)成像技术诊断胎儿下腔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超声科22787例孕妇行20~24周胎儿系统超声检查中,产前诊断为下腔静脉畸形的胎儿,应用MVFlow技术和多切面分段观察法观察下腔静脉,发现下腔静脉畸形时启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明确诊断。产后引产儿尸体解剖或儿童超声检查追踪观察,对比3种检查方法的产前诊断准确性,并比较操作耗时。结果产前诊断67例下腔静脉畸形,均经产后证实。应用MV-Flow技术观察下腔静脉,声像表现为:下腔静脉中断时肝静脉未汇入下腔静脉而直接汇入右心房,左下腔静脉呈“S”形走行,双下腔静脉呈“h”形走行。MV-Flow技术、多切面分段观察和STIC技术3者的诊断准确性一致。MV-Flow技术平均用时(10.16±2.48)s/例,多切面分段观察平均用时(34.75±11.04)s/例,STIC技术平均用时(225.11±36.67)s/例,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6,P<0.01)。结论产前超声应用MV-Flow技术观察下腔静脉,产前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便,适合推广应用。
2022 Vol. 10 (4): 253-258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137 )
       基础研究
259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刘志强 窦项洁 刘白露 董晓萌 鲍俊宇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09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Gin)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6只Wistar实验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组)、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组)和银杏达莫注射液干预组(T组),每组12只,M组、T组采用夹闭肝固有动脉1h再灌注1h的方法模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T组造模前1周开始每日按3.6ml/kg腹腔注射Gin,N、M组造模前1周开始每日注射同量生理盐水。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细胞形态,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组织胶原纤维;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相关X蛋白(Bax)、Smad和蛋白激酶B(Akt)的蛋白表达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肝组织中Bax、Bcl-2、Smad和Akt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Bax、Bcl-2、白介素6(IL-6)和IL-10的表达情况,以及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M组肝组织细胞损伤严重且炎症细胞多、细胞水肿明显;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表明,M组胶原纤维沉积较N组明显;3种染色结果均显示,T组肝组织炎性浸润、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均较M组轻。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以β-actin为内参,M组Bax、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0.91±0.28,0.68±0.24)高于N组(0.22±0.19,0.23±0.12)(均P<0.01),T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0.48±0.11)低于M组(P<0.0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0.89±0.25)高于M组(P<0.01);以GAPDH为内参,M组Akt、Smad蛋白相对表达量(0.72±0.34,1.03±0.13)高于N组(0.17±0.09,0.57±0.26)(均P<0.01),T组Akt蛋白相对表达量(1.47±0.89)高于M组(P<0.01),Smad蛋白相对表达量(0.62±0.42)低于M组(P<0.01)。PCR结果显示,M组Bax、Bcl-2、Akt和Smad mRNA表达水平(0.76±0.03,0.55±0.06,0.96±0.09,1.58±0.16)均高于N组(0.29±0.04,0.36±0.05,0.64±0.06,0.53±0.14)(均P<0.01),T组Bax和Smad mRNA表达水平(0.36±0.04,1.05±0.26)低于M组(均P<0.01),Bcl-2和Akt mRNA表达水平(0.85±0.04,1.46±0.19)高于M组(均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组Bax、Bcl-2、IL-6、IL-10阳性表达面积[(39.52±0.78)%,(4.62±0.94)%,(38.04±3.11)%,(6.48±1.14)%]均高于N组[(0.99±0.13)%,(0.96±0.12)%,(0.46±0.06)%,(0.47±0.17)%](均P<0.01);T组Bax、IL-6阳性表达面积[(8.18±1.22)%,(6.05±0.92)%]低于M组(均P<0.01),Bcl-2、IL-10阳性表达面积[(48.13±2.65)%,(31.91±4.86)%]高于M组(均P<0.01)。与N组SOD、MDA水平[(274.81±10.42)U/ml,(2.25±0.51)nmol/ml]相比,M组SOD水平[(113.24±8.52)U/ml]下降,MDA水平[(5.19±0.99)nmol/ml]升高(均P<0.01)。T组SOD水平[(221.51±6.25)U/ml]高于M组(P<0.01),MDA水平[(3.91±0.86)nmol/ml]低于M组(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预处理可能通过PI3K/Akt和TGF-β/Smad信号通路介导的抑制细胞凋亡和纤维化发挥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2 Vol. 10 (4): 259-265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2067 KB)  ( 135 )
       病例诊断思维
266 烦渴-间歇性低钠血症-精神病综合征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孙振晓1刘化学2任德菊1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10
目的探讨烦渴间歇性低钠血症精神病综合征(PIP)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1日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内科收治的1例PI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PIP的诊断学特征。结果44岁男性,患精神分裂症29年,自2011年出现烦渴、大量饮水,近2年饮水量多时每天达30000ml。入院当日大量饮水后出现目光呆滞、呼之不应、小便失禁、言语紊乱。入院时血压158/102mmHg(1mmHg=0.133kPa), 神志模糊;四肢肌张力偏高、肌力检查不合作;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时血钾3.13mmol/L,血钠105.3mmol/L,血氯70.9mmol/L。心电图示心率101次/min,窦性心动过速。颅脑CT和鞍区MRI均未见异常。支持治疗后血钾水平渐恢复正常,但血钠、血氯水平一直未恢复,严重时达到危急值。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帕利哌酮缓释片、氯氮平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变化不明显,仍无法控制地饮水。试用盐酸氟西汀胶囊 20mg/d,逐渐增量至60mg/d,应用1个月后患者饮水量渐减少,两个月后血钠、血氯水平恢复正常。出院7个月后随访患者规律服药,病情稳定,饮水量正常。结论临床上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症状突然恶化,突发抽搐、意识障碍等,应考虑低钠及水中毒的可能性,及时抢救以降低病死率。
2022 Vol. 10 (4): 266-269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629 KB)  ( 223 )
270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李道胜1班媛媛2刘双3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11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5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2例,女性3例;3例累及骨组织,1例累及腭部软组织,1例累及淋巴结;形态学均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核沟,细胞质轻度嗜酸性,背景为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免疫表型方面,肿瘤细胞一致性表达CD4、CD1α及S-100。结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朗格汉斯细胞克隆性增生性病变, 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稳定,选择合适的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并结合病理形态学特征方能正确诊断。
2022 Vol. 10 (4): 270-273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168 KB)  ( 127 )
       护理诊断
274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北美护理诊断分类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申鲁霞1高英莉2王妍3时忠丽3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12
目的探讨基于可视化分析方法的国内外北美护理诊断分类系统(NANDA)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方法检索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198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录的有关护理诊断的中文文献,在Web of Science中检索1973年1月至2022年5月收录的有关护理诊断的英文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期刊、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487篇,英文文献494篇,中文文献发文量高峰处于1999~2003年,英文文献自2008年-至今发文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国内发文作者、机构间合作性较差,国外作者、机构间合作网络较密切。中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研究主题集中在临床应用研究、NANDA应用方法研究和护理教学研究。国外研究热点集中于提出新的护理诊断及内容效度验证方面,我国研究热点聚焦于NANDA的应用推广、应用现状分析和护理诊断术语体系的本土化研究。结论国外护理诊断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可为我国护理诊断研究提供借鉴。建议我国未来应加强各地区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进一步细化和深入研究内容,开展更高质量的研究。
2022 Vol. 10 (4): 274-279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1712 KB)  ( 378 )
       诊断学教学
280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虚拟仿真教学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价值
梁丽娟 米友军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13
目的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2018级90名学生(对照组)和2019级88名学生(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线下传统实训教学模式,比较两组诊断学成绩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实验组学生平时成绩[(89.53±7.58)分]和总评成绩[(78.72±9.01)分]均高于对照组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75.25±7.83)分,(65.71±8.87)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9.71 ;均P<0.05)。实验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86.56±7.58)分]和期末实训技能成绩[(83.79±7.77)分]均高于对照组[(73.33±8.95)分, (69.45±7.93)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3,-12.18;均P<0.05)。问卷调查方面评分显示,实验组教学模式比对照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89.77%,72.22%)、丰富教学渠道(93.18%,83.33%)、促进反复实践能力(89.77%,70.00%)、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95.45%,73.33%)(χ2=8.86,4.15,10.78,16.43,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虚拟仿真教学的应用,可弥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学信息化教学存在的软硬件短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诊断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2 Vol. 10 (4): 280-283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354 KB)  ( 186 )
       综述
284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于露1李永华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014
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之间的接触点,被称为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s)。MAMs包含多种膜蛋白、通道蛋白及载体蛋白等,可通过多种信号级联反应,参与包括线粒体自噬、Ca2+释放、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新生血管形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影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进展。笔者主要对MAMs的各种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 Vol. 10 (4): 284-288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529 KB)  ( 518 )
       视频
252 急诊取栓之我见 --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介入取栓团队实战体会
赵丽丽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2.04.101
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卒中病情重、预后差,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而对于合理筛选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赵丽丽教授在本讲座中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及图片对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何采取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介入手术过程中所用的技术操作及材料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2022 Vol. 10 (4): 252-252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600 KB)  ( 126 )
  期刊信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
   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济宁医学院
名誉总编:杨志寅
总编辑:甘立军
编辑部主任:崔芬
出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
   沿街69号
邮购: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建设南路33号 济宁医学院
   邮编:272013 
   电话/传真:0537-3616261
   Email:zhzdxzz@126.com
光盘定价:每期28元,全年112元

  编委风采

版权所有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鲁ICP备13016295号-3